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考究一段譯文


《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的中譯本(李雙志、蘇偉翻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的〈認識論批判  代序〉第七頁的一段譯文如下:

真理與美的關係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真理與認識對象是多麼的不同,人們卻習慣於將兩者混為一談。真理與美的關係包含了對簡單但卻不遭人喜愛的事實狀況的解釋,這一狀況是如此一些哲學體系的當下處境,這些體系的認識內容早就喪失了與科學的關係。

這段譯文讓我琢磨了好久:「簡單但卻不遭人喜愛的事實狀況」指的是「如此一些哲學體系的當下處境」,即:「這些體系的認識內容早就喪失了與科學的關係」?

查詢了英譯本trans. by John Osborne. London: Verso. 1998.的譯文,發現與中譯本略有出入: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and beauty shows more clearly than anything else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ruth and the object of knowledge, with which it has customarily been equated,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of that simple and yet unpopular fact that even those philosophical systems whose cognitional element has long since lost any claim to scientific truth still possess contemporary relevance.31-2

可以發現,英譯本的譯文是:「與此同時,它(真理與美的關係)提供了對於簡單卻不受歡迎的事實的解釋,即:那些哲學體系,即使其認識內容早已失去了與科學真理的關係,卻仍然擁有當代意義。」

所以,我的疑惑豁然開朗:簡單但卻不遭人喜愛的事實狀況」指的是:「那些哲學體系,即使其認識內容早已失去了與科學真理的關係,卻仍然擁有當代意義」,而真理與美的關係,對於這一點,提供了一個解釋。

比較中英譯文除了達到解惑的成果,也提醒了我:現代人習以為常地區分哲學與科學,然則兩者在古代其實是同一件事:陳嘉映教授名之為「哲學─科學」,其目的是為世界提供普適理論,而科學在現代繼承了這一項任務,但代價是將人的心靈排除在普適理論之外357-8。班雅明也有類似的想法,他指出:「那些哲學體系,即使其認識內容早已失去了與科學真理的關係,卻仍然擁有當代意義」,箇中關鍵在於:「真理與美的關係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真理與認識對象是多麼的不同,人們卻習慣於將兩者混為一談。

 

參考書目: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李雙至、蘇偉翻譯。《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月。

陳嘉映。《哲學‧科學‧常識》。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

Benjamin, Walter. Trans. by John Osborne. 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 London: Verso.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