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湯質看本質」的〈資本與少年〉



收看了Youtuber「湯質看本質」的〈資本與少年〉。有一些心得,如下:

l   關鍵詞:中介物。實體依賴於金融,抽象的真實塑造具體的幻象。x在兩個不同的價值系統之間移動,破壞了自身的同一性,產生差異,那個多出來的「差異」即「剩餘價值」、「利潤」,其本質不可言說,具神祕性,而整個經濟體系便是該不可言說的神祕性驅使人們慾望、追求並積攢之而運作起來。人們慾望、追求並積攢那不可言說的神祕性同構於人們在宗教之中的迷信行為。對資本主義進行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也就是進行宗教的批判。

l   上古、中古的宗教「信仰」(belief)、「信心」(faith)類似於儒家的「志於學」、佛教的「發願」,那是由於受到某事某物的感動,例如:殺身以成仁、捨身以取義,從而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立志、發願效法、追隨聖人的言行與志業。人的天性具「向善」的潛能,因受某事某物的感動而激發:這是古代基督宗教所言之「信仰」(belief)、「信心」(faith)。然而近現代以降,「信仰」、「信心」的意義轉變了,轉向「能夠被實證而在理智上相信」。這種「相信」依靠外在的表象,而非來自於人心向善的潛能;可以說,那是一種偶像崇拜、拜物教。

l   神學的也即是政治的,世界圖像決定了政治運作的模式。

l   蘇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一無所知」並不會令蘇格拉底感到焦慮,不像現代人所謂的「知識焦慮」。「知識焦慮」令人們慾望、追求、積攢未知的知識,如饕餮一樣地吞食、佔有,並以此自詡為精英、飽學之士。但那是對於「未知」的偶像崇拜,佔有的同時也褻瀆之。究其實而言,對於「未知」的偶像崇拜、物化,永遠填補不了焦慮的空洞,永遠依靠外在的表象而無法自足,恆久地處於變動之中。唯有接受、欣賞「未知」,乃至從中感到驚嘆、虔敬、警敏、安慰,才能驅散焦慮,究竟涅槃。

l   「偶像崇拜」涉及「佔有」、「褻瀆」,以「被物化的某事物」來填補內心的空洞;與之相反,真正的「信仰」來自人心向善的潛能,不假外求。「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並非佔有物化的「仁」,而是在立志與實踐之中,驚鴻一瞥「仁」的到來。

l   人們藉由金融世界定義價值,藉由語言世界捕捉意義。價值、意義,其本質皆無法言說,具神祕性;藉由金融世界定義價值,藉由語言世界捕捉意義,其實就是以抽象概念物化無法言說的神祕性,並且自以為佔有了無法言說的神祕性。近現代的基督宗教同構於金融世界、語言世界。但在古代,人們能夠接受、欣賞無法言說的神祕性,戒慎恐懼物化無法言說的神祕性,不管是以偶像崇拜還是抽象概念的方式。抽象概念也是一種偶像崇拜。

 

參考書目

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著,朱怡康翻譯。《為神而辯:一部科學改寫宗教走向的歷史》。新北市:八旗文化。20192月。

葉雯德。非理智的政治學說——政治的神學,一種仍未進入大眾視野的研究方法

大澤真幸著,顏雪雪翻譯。〈作為宗教的資本主義〉。《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台北:衛城。2021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