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考究一段譯文


《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的中譯本(李雙志、蘇偉翻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的〈認識論批判  代序〉第七頁的一段譯文如下:

真理與美的關係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真理與認識對象是多麼的不同,人們卻習慣於將兩者混為一談。真理與美的關係包含了對簡單但卻不遭人喜愛的事實狀況的解釋,這一狀況是如此一些哲學體系的當下處境,這些體系的認識內容早就喪失了與科學的關係。

這段譯文讓我琢磨了好久:「簡單但卻不遭人喜愛的事實狀況」指的是「如此一些哲學體系的當下處境」,即:「這些體系的認識內容早就喪失了與科學的關係」?

查詢了英譯本trans. by John Osborne. London: Verso. 1998.的譯文,發現與中譯本略有出入:

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歌詞抄錄:伍佰〈白鴿〉

摘要與心得:哲學風格的概念


班雅明在《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的〈認識論批判  代序〉表示:哲學家的任務介於研究者與藝術家之間,但人們總是傾向將之歸類於研究者這邊,而忽略了──對於理念的「表達」,哲學家的任務鞹同藝術家。(頁8

據我目前的理解,對班雅明來說,「概念」不同於「理念」,前者進入現象、消解現象,提取現象之中極端的特徵,而這些特徵會彷如恆星形構星座,指出一個理念。我大膽地推測:這彷彿禪宗《指月錄》的旨趣──我們必須順著手指的方向眺望月亮,但手指不等於月亮,而就班雅明來說,恆星不等於星座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摘要與心得:哲學與數學



班雅明在《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的〈認識論批判  代序〉的一開頭寫道:

哲學文字所特有的現象是,每一次選擇措辭時都要重新面對表達(Darstellung)的問題。雖然這種文字在其封閉的形態中會成為教義(Lehre),但是要賦予他這種封閉形態,則超出了單純思考的能力。哲學教義是建立在歷史性編訂的基礎上的。因此它是不論用多少幾何方法都無法得到的。數學清楚地證明了,每一種嚴格恰當的教導理論都自詡可以徹底消除表達的難題,這種消除是認識(Erkenntnis)的真正標誌,由此數學也就明確地表達了它對於語言所意指的真理(Wahrheit)領域的放棄。那些用於哲學構想的方法在數學的教導理論設置中是不會出現的。而這無非表明了,哲學構想具有一種祕傳奧義,這是它們自己無法拋棄,無從否認,而且有義務加以讚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