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書摘與心得:關於形上學的一些想法

為什麼在現代仍要讀前人寫作的形上學?如果說「形上學」在此是指對超越界(Transcendence)的追問:「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有而不是沒有?」、「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等等,那麼,形上學仍是迫切而必要的。但必須注意:問題比答案重要。前人大膽思索形上學,後人詮釋之,他們共同指向:超越界。在此引用班雅明《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英譯本的一段文字(頁32),並試著翻譯成中文:

The more intensely the respective thinkers strove to outline the image of reality, the more were they bound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order which, for the later interpreter, would be seen as serving that original depiction of the world of ideas which was really intended.

各個思想家越是激越地戮力於勾勒現實的圖像,他們越是必然發展出一個概念秩序,該秩序對於後來的詮釋者來說,會視作為對於理念世界的原創描述之構成,而理念世界是該描述的真正鵠的。

儘管各個時代的不同思想家構思了彼此大相逕庭的現實圖像(the image of reality),但這些圖像共同指向超越界,即「理念世界」(the world of ideas)。但嚴格地說,「界」、「世界」比較是為了方便理解的譬喻,而非真有那麼一個「空間」、「領域」(也不是「非空間」、「反空間」、「非領域」、「反領域」)。「超越界」、「理念世界」似乎可以說是「絕對的他者」(absolute other),無法言說、不可再現。那麼,形上學如何可能?該如何看待?

傅佩榮在「宗教哲學」的課堂上提到「宗教語言」的三個特質,或許可作為看待、理解形上學的指南:

l   功能性:無法直接談論本體,只能談論功能、功用。

l   象徵性:無法直接談論本體,只能比喻(且即喻即棄)。

l   關係性:無法客觀地保持距離來談論,必須建立與本體的關係,如同戀愛一般。

參考書目

Benjamin, Walter. 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 Trans. by John Osborne. London: Verso.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