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獻曝:以下是前一陣子讀書與思考的一些心得。
l 德勒茲的「不可思考者」似乎相似於《為神而辯》所辯護的觀念。德氏反對柏拉圖(主義)與再現體制,似乎因為原本不可言說的「相」(eidos/idea),在柏氏的後繼者那裡,成為掌控再現體制的威權,箝制了思想與創生。又或者,主體性在近現代的興起,不與客體接觸而封閉,以及唯名論強調「概念」甚於「實體」,促使再現體制形同偶像崇拜。(無怪乎尼采大呼「上帝已死」。)差異哲學的目的是解放創生的能量,重新啟動早已物化、殭斃的思想。
l 「概念」與「知性的存有者」(nous)不同。前者抽象,不與事物本身接觸;後者虛擬,蘊含創生萬物的能量。柏拉圖的「相」涵括「認知活動」、「認知者」與「被認知者」,三位一體。「認知者」藉由「認知活動」而與「被認知者」同一(無所謂主客體之分)。「認知者」化身為「被認知者」的原理,而「被認知者」以知性本質(既非質料也非概念)進入「認知者」的靈魂並轉化之。相論的宗旨在於靈魂的教養與轉化。相不是概念,但淪為概念後,便掌握再現體制,促使之形同偶像崇拜。
l 對德氏來說,思考來自域外而不具超越性,思想是超驗而內在的。傅佩榮說:「信仰是人與超越界建立關係。」傅氏所言的超越界不同於德氏所言之超越性:前者不可思議,更不可能再現;後者帶有不可抗拒的威權,常被再現為「神」、「真理」、「主體」……等等,加諸於事物之上如同教條。
參考書目
黃哲翰,〈原理的支配活動與哲學談話的技術〉(一)至(四)。部落格「見鬼者之夢」。
楊凱麟,〈譯序 從傅柯到德勒茲〉。取自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楊凱麟翻譯。《德勒茲論傅柯》。台北:麥田。2000年1月。
傅佩榮,「宗教哲學」。台大開放式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