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雅明:我正在研讀的德國作家。 筆記: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 班雅明的筆記本:據漢娜鄂蘭表示,三零年代,班雅明總隨身攜帶黑色封皮的小筆記本,以語錄片語的形式,加進日常生活與讀書所漁獵的「珍珠與珊瑚」。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超級歪的〈什麼是人?〉
「什麼是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當我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也將牽引出下一個問題:「那麼,人應該怎麼樣地活著?」而這個問題又會導向下一個問題:「為了讓人們能夠適切地、完善地活著,我們應該如何組成與運作社會?」第三個問題來自於這樣的認識:人無法只靠他自己而適切地、完善地活著,必須與他人互動與合作,才能達成這個目標。這三個問題依序能歸類為「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學」。
《雲圖》(Cloud Atlas)預告片
這幾天發現了2013年的電影《雲圖》(Cloud Atlas),僅看預告就讓我唏噓不已:這不正是班雅明所說的,每一代未完成的革命都會留下殘存的彌賽亞碎片。從奴役黑人、迫害同志、環境保護、自由正義、存在(Dasein)的意義到末世最後一絲的救贖希望,像接力賽跑,或者是左派的失敗歷史,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我想在此引述經典台詞:“Phenomena that
determine the course of our lives, these forces begin long before we are born
and continue long after we perish.”“Yesterday, I believe I would have never
done what I did today.”
這一切讓我想起班雅明的話:「不論是有生物還是無生物,萬事萬物都會參與語言,只有方式不同而已,因為物的本性就是要傳達其認知內容﹝mental contents﹞。」
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
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許多極為重要的影片,列舉如下:
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唐吉訶德〉、〈波赫士〉、〈費馬最後定理〉、〈論語〉、〈心經〉、〈古文觀止〉、〈神義論〉(讓我想讀另一本書:巴斯卡的《思想錄》)。其中〈論語〉,梁文道的詮釋覺醒了我朦朧的感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身處人世的道理並且有機會實踐與溫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嗎?如果不行,那遇到同道中人,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如果沒有人知道你的理想與志向,卻不生氣不憂慮,那不正是君子嗎?「身處人世」,應當從何一梵老師的「在世界之中」這一句話來了解:你不是獨自一人。Das In-der-Welt-Sein.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Language
請容許我在此背誦我的高一英文課本第一課:
Many
animals use some kind of language. They use signals which have meanings. For
example, when a bee has found some food, it goes back to its home. It is
impossible for a bee to tell the other bees where the food is by speaking to
them, but it can do a little dancing. This tells the bees where the food is and
how far away it is.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朱元璋與花生
德文老師要我們以德文介紹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有名的家族,所以我寫了一個朱元璋的故事,中文翻譯如下:
我媽媽告訴我一個古代中國農民皇帝的故事。
他叫朱元璋。小時候是個農夫。
有一天下午他在院子裡睡覺。
一顆花生扎了他的光頭。
那顆花生弄傷了他,他大叫:「滾到地下,花生!」
那顆花生弄傷了他,他大叫:「滾到地下,花生!」
這就是為什麼花生長在地下的原因。
後來他成為皇帝。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來到安國寺挑戰的流浪僧人
買了看不懂的書,怎麼辦?面對那些謎一般的詞彙,就如同動畫《一休和尚》裡來到安國寺挑戰的流浪僧人,見到穿著襤褸粗布的住持擺布出怪異的手勢,驚異、震顫,進而展開(自以為是的)詮釋,並「獲益匪淺」。實則住持也只是「擺布出手勢」,僅僅是如此而已。
《櫻桃園》的斷絃聲
契訶夫的《櫻桃園》第二幕的斷絃聲,一般來說,常被詮釋成某種隱喻,也就是說,為符徵鎖上符旨。但這樣依賴再現系統與符號網絡,以尋覓次文本的詮釋方式,很容易錯過這聲斷絃在片刻沉默之中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的驚異與震顫,以及逼顯出來的時延流動(duration)。這聲斷絃與之前和之後的情節無關,也無法推動敘事,可視之為離題,快閃族的突襲,以及從再現系統突圍逃逸的「出現」(present)。
來自觀眾席的啜泣──《辦公室大狂殺》
當一樓大廳的群眾中,子女在十八歲以上,個人年齡在六十歲以上,以及CEO點名的人,面朝牆壁,跪下,雙手扶在後腦勺,我聽到啜泣聲。我以為那來自銀幕,後來才知道,來自觀眾席。那聲啜泣是這次的觀影經驗最衝擊我、無以名狀的奇異點。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老濕的〈我和電腦下象棋下了一整晚〉
老濕的脫口秀一向深得我心,我一直覺得:如果要寫文學史,他的脫口秀腳本絕對應該記上一筆。我昨天特別下載了〈我和電腦下象棋下了一整晚〉:除了旋律悅耳洗腦,歌詞內容乃至於「和電腦下象棋下了一整晚」本身就是一絕。網友的評論極好:「將閒得蛋疼演繹得如此清新脫俗」。在此,務必引用班雅明在《文學史與文學學》(Literaturgeschichte
und Literaturwissenschaft)的一段話(摘引自王炳均、楊勁的翻譯,《經驗與貧乏》頁248-249,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中二美學——《金剛戰士》電影版
據說「中二」這個詞彙來源於日本網路論壇,字面上的意思是「中學二年級」,用來指一個人自我感覺極度良好,無知而狂妄,就像中二生一樣(這麼說來,這個詞似乎是一種刻版印象?)。然而語言不是私有財產,它是在時間之流中活生生的有機體,在不同的脈絡裡會引申、變形、轉注、假借,這段過程是語言的冒險之旅,逐步達於完熟或者完全型態。就我閱覽的經驗,這個詞彙也常用來形容漫畫、動畫、電視、電影、小說、戲劇情節當中的人物,通常是主角,是個魯蛇,不知天高地厚,敢於挑戰當權體制,經歷一番折衝樽俎,終於超凡入聖,啟迪了其他角色,再次喚回人們的勇氣,敢於追問:何謂活著?何謂美好生活?
訂閱:
文章 (Atom)